兖州来了个“牛大夫”

栏目:媒体报道

日期:2022-6-10 15:24:03

转载:大众网·海报新闻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钰 见习记者 魏东辉 济宁报道

  步伐矫健,面容清矍,眼神睿智,笑容谦和,本色未改,初心依旧。这是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在兖州九一医院见到李炳臣院长的第一印象。

  49年从医生涯,71岁的李炳臣练就了独特的气质和沉静如水的心理素质,一颗对医学的拳拳赤子之心散发着大医风范。

李炳臣接受记者专访

  李炳臣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曾在军队多家医院任职,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疑难杂重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慢性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创立了独特的治疗方案。

  他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全国临床医学知名专家,解放军全军保健委成员、济南军区保健委首席专家。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医学科学技术研究突出贡献奖”、山东省“医院管理科学技术研究二等奖”等重大奖项,曾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授予“医学科学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在负责部队高级首长保健期间,其保健对象的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居全军之首,受到中央军委医疗保健局的通报表彰。

  71岁的李炳臣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人民军医的忠诚干净担当,也收获了一个个凝聚着党和人民信任与肯定的光荣称号。

  孜孜不倦学医问道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在家庭条件最艰苦的时候,父亲坚持送我上学,是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李炳臣说。

  1966年,15岁的李炳臣在一次农忙之后,听一位邻居村民吹唢呐,婉转悠扬的旋律让他怦然心动,激起他学习乐器的欲望。或许是乡村乐器班缺少二胡手,那位村民答应手把手教他拉二胡。

李炳臣在部队拉二胡

  聪明是一种天赋,人生是努力加选择。刚入门不久的李炳臣被班主任发现会拉二胡,遂强烈推荐他进入学校文艺宣传队。

  1970年,是李炳臣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初夏的一天,他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一名军队干部模样的人问他会什么乐器,他当即表示自己会拉二胡,随后他演奏了一段气势磅礴的样板戏——杨子荣《打虎上山》。当他得知那名干部是部队派到学校招收文艺兵时,“成为一名解放军是许多年轻人的梦想,我赶紧写了一封决心书,怀着保家卫国的理想请求报名参军。”李炳臣说。

  常言道,部队是一个大熔炉。在火热的军营中,新战士每天都在砺兵磨剑,淬火成钢。李炳臣白天训练,夜里站岗,还要挤时间学习高中文化课,付出常人几倍的努力。领导看中了李炳臣的聪明好学,踏实肯干,在他入伍半年后安排他去学习司药。而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成为“军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197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招生,李炳臣以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被部队保送到军医大学学习,成为那个时代的“工农兵大学生”。

  四年寒窗,苦尽甘来。1977年10月,李炳臣完成四年系统地学习,拥有了深厚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

  匠心深耕初绽芳华

  从“象牙塔”再回到火热军营,沿着他的成长轨迹,在李炳臣脑海中除了感动、启迪,还有那一声声追逐梦想的铿锵足音。

  背着简单的背包,拖着满满一箱医学书籍,他回到原来的部队机关工作。医疗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只有在看病、治病过程中才能得到提高。在机关,李炳臣感觉自己像个“闲人”,在大多数时间,他干的是与医疗工作无关的事情。

  因担心自己在大学学的医疗卫生知识被荒废,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干自己想干的事,1979年,李炳臣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机关的优越工作环境,申请到解放军济南军区第91中心医院工作。李炳臣说,医院是一名医生提高自己水平的最好平台。即使在医院,如果一个医生不注重学习,不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紧追医疗技术发展的潮流,迟早也会被淘汰。

李炳臣在军队医院工作

  起初,他被分配到心内科,然而由于人员紧缺,他阴差阳错地又被安排在小儿科内科工作。

  学医人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一文不值小儿科。儿科面对的患儿大多是还不会说话的低龄幼儿,或是无法有效表达的幼童。患儿的病情需要医生去观察和判断,同时还要不厌其烦地为家长解释,这对儿科医生的技术和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刚进入儿科工作,李炳臣有些不太适应,但工作还是要干,从此,李炳臣开始了他的儿科医生之路。只是他万万没想到,随着对儿科深入了解,他慢慢对儿科产生浓厚兴趣。“我最感激的是当时的儿科章镜清主任,他把自己掌握的诊疗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极力挽留我留在儿科工作……”在前辈的悉心带教下,勤学好问的李炳臣很快掌握了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术。很快,各方面表现出色的李炳臣,在年轻人中脱颖而出。

  十年磨剑今朝出鞘

  未有十年磨一剑的厚积,霜刃未曾试的等待,何来今日把示君的十足信心?

李炳臣获得部队表彰

  1984年,李炳臣被解放军济南军区第91中心医院选送到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进修深造,系统地学习儿科专业和小儿血液病实验室技术。李炳臣不负期待,学成归来后,将学到的先进技术马上应用于临床实践,使该院小儿血液病特色专业建设发展迅速,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一系列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医学学术期刊发表,一连串的科研成果获得成功。

  1985年10 月,李炳臣被委任为解放军济南军区第91中心医院儿科主任,出于对事业的执着和无尽厚爱,他深耕细作,钻研技术和业务,一干就是20年。没有轰轰烈烈的豪言壮语,只有实实在在的一举一动。1995年3月,因工作出色,李炳臣被越级提升为解放军济南军区第91中心医院副院长,分管医院业务工作。

  由于业务能力突出,勤奋敬业,在医院管理上敢于迎难而上,1996年10月,李炳臣被调任解放军济南军区第146中心医院担任院长职务。在危急时刻,他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扭转了146医院的困局。

  在解放军济南军区医疗战线上,他成为中流砥柱,成为一面旗帜。2001年3月,李炳臣再度履新,任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业务副院长。三次提前晋级,两次越级提升。成绩有目共睹,经验弥足珍贵,提拔也在情理之中。在李炳臣担任医院领导工作以后,他依然坚持在繁忙的医院管理工作之余,定期参加专业查房、专家门诊和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加大了中西医结合研究与慢性疾病“三高”防治的攻关研究的步伐。

  就在李炳臣对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小有收获时,科室住进了一位因骨髓移植排异反应合并肺部感染的高烧不退的病人。

  这名患者叫陈伟,是清华大学三年级学生,因患白血病在某大医院做了骨髓移植手术,骨髓移植后的排异反应非常强烈,经常合并肺部感染,有时高烧40℃不退,小伙子经常呕吐、鼻子出血、抽搐、呼吸困难,一米八的壮小伙子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医生用尽了一切办法没有效果,京城的专家也劝其家人放弃治疗。父母辗转多地来到解放军济南军区第91中心医院。

  李炳臣表示:“我当时觉得一个年纪轻轻的清华大学生,就这样放弃治疗了太可怜。”

  整整花费了两天时间,他反复斟酌,配制药方。买来熬中药专用沙锅,他亲自把药煎好,然后再一勺勺地喂病人吃。

  四天后,就在大家绝望之时,奇迹发生了,陈伟呕吐次数开始减少,鼻子出血渐渐停止;第二天,渐渐止住呕吐;慢慢地,体温也开始下降;半个月后,竟然能自主进食。

  一个月后,当陈伟能下地走动时,他的父母激动得喜极而泣。

  很快,91医院李炳臣用中医中药治疗癌症有奇效的消息,像插了翅膀飞速传遍泗河两岸。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担当,是党和人民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但在医疗战线体现“担当”,却不那么容易。李炳臣在普通军医岗位用38年的坚守诠释了这两个字。

  不忘初心大医情怀

  寒来暑往,岁月更迭。2011年4月,李炳臣从部队享受正军级待遇的人民军医岗位光荣退休。还没有来得及规划退休后的生活,经过兖州市政府与华勤橡胶工业集团的领导与部队协商,他再次承担起帮助地方建设的使命,出任兖州九一医院院长。

  桑榆未晚,为霞满天。这位备受尊敬的古稀老人忙得不亦乐乎,他花费了将近20年的心血,研究出一个颠覆性的技术项目——血糖平复与综合调理方案。该方案超常规大胆创新,完全跳出现代医学传统临床治疗模式的束缚,是一种新的尝试,为慢病防控与血糖平复开辟一条新路。

李炳臣为患者把脉

  2015年8月,兖州九一医院“血糖平复与综合调理中心”正式组建,李炳臣为《血糖平复与综合调理》课题研究人。

  李炳臣从军医大学毕业后,他潜心研究,守正创新,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创新实践者。

  对于李炳臣来说,最难忘的是使用中医方法亲自给母亲治病。

  八十多岁的母亲不幸患心脑卒中住院,期间医院多次下病危通知书,情急之下,他找了一副担架将母亲从医院接到自己姐姐家里。李炳臣几乎查遍了所有的相关典籍与古方,经过反复推敲、比较,最终确定了适用于母亲病症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服药两天后,母亲的病情得到了好转,继续服药一段时间后,母亲奇迹般地被救了。

  正是中医技术的神奇效果,坚定了李炳臣对中医继续研究和深造的信心。从此以后,他潜心研究中西医两者之所长,一发不可收拾。

  在慢病防治与治疗领域,李炳臣具有独特的预见性和前瞻性,经过长达20多年的深入研究,他认为慢病的发病原因是因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的积累导致人体生理代谢功能紊乱的结果,将中、西医治疗的方法有机结合,使患者更好的治疗获益。

李炳臣配制药物

  《血糖平复与综合调理方案》推出的成熟项目是对糖尿病、血糖升高的有效控制和恢复。这个方案同时对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症与亚健康状态亦有明显效果。

  通过具体方案的实施,可使这类慢病自觉症状消失,各项异常检查指标逐渐恢复正常,最终达到逐渐停用西药的效果(包括糖尿病人停止胰岛素注射)。

  自2015年以来,根据对1000例患者的综合调理观察,其综合有效率达100%,完全控制停用西药者达90.36%。

  该研究方案的特点是不需要正式办理住院手续,不开刀,不输液,不吃西药,不打针,在调理过程中逐渐停用西药。整个调理过程绿色无害,患者没有任何痛苦,乐于接受。

  李炳臣细致入微的诊疗作风赢得了每位患者的信赖,慕名而来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经常是不分时间和地点,但李炳臣从不怕麻烦,总是认真对待,千方百计的为患者解除病痛。

  杏林三月茂,橘井四时春。如今,李炳臣早已誉满杏林,但他仍在用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实现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不断突破,用宅心仁术的大爱情怀和精湛医术,书写了一名人民军医忠于信仰、无私奉献的人生轨迹,他就是当代的普罗米修斯,为每一位患者和家庭带去爱与希望的火种。